150px-Chen_Yi.jpg

 

陳儀(1883年-1950年6 月18日),原名陳毅,改名儀。字公 俠,一字公洽,號退素。浙江紹興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總司令,其措施造成台灣人死傷無數的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時,陳儀曾勸告蔣介石,對國民黨喪失大陸政權要看開。1949 年元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欲投奔中國共產黨並策反京滬杭警備軍湯恩伯投共湯呈報蔣介石蔣得知後,1950年槍決陳儀於台灣臺北市馬場町(今臺北市馬場町紀念公園)。

早年

陳儀早年娶同鄉的沈蕙為妻,陳儀父陳靜齋,母親王氏,育有2子2女。陳儀兄陳威曾於1912年至1925年擔 任中國銀行副總裁。

 陳儀早年接受私塾四書五經教育,曾入讀浙江求是書院。1902年到日本留 學,期間曾參加光復會;日本士官學校五期畢業,1909年回 中國。1911 年辛亥革命時參加浙江獨立運動。1912年任 浙江都督府陸軍部長,兼陸軍小學校長。

 1917 年陳儀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第一期畢業。在日期間,受到日本教官的賞識,許以女兒古月好子。後來好子隨陳儀回中國,並改名為陳月芳。

 1920 年陳儀回中國,在上海營商。1925年孫傳芳主政浙江,委陳儀為浙軍第一師師長,之後轉任第一軍司令、浙江省長。1926年, 陳儀投向北伐中的中國國民黨,被任為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軍長。但手下部隊再次倒戈,於是下台,出國到歐洲考察兵工。回中國後被蔣介石委以兵工署署長,頗獲賞識,之後轉任軍政部次長。1934年閩變結 束後,調任福建省主席兼綏靖主任,整理福建軍政。

台灣

1935 年日本在台灣舉 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曾經留日多年,對日本 頗富瞭解的陳儀,奉命到台參觀,對日本統治台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特別是相對中國大陸多年戰亂下的停滯不前,令陳儀深省與反思。之後陳再派人到台灣考察,於1937 年出版《台灣考察報告》,建議福建學習台灣經濟。 

1943 年美、英、中三國元首舉 行開羅會議,聲言戰後台灣歸還中國。1944年4 月,國民政府行政院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任陳儀為主任委員(委員有沈仲九、錢宗起、夏濤聲、周一鶚、胡福相、何孝怡等和臺灣半山籍的丘念台、謝南光、黃朝琴、游彌堅等)。調查委員會對台灣日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民生、軍事等 各方面作出頗為詳細的調查,報告書長達四十餘萬字。之後提出的《台灣接管計劃綱要》,亦獲政府的接納。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於1945年8 月29日委任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之後兼任警總司令。10月24日,陳在美軍將領陪同下從上海飛抵台北。10月25日陳儀代表同盟國的中華民國政府佔領臺灣,接受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兼台灣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投降。

陳儀接收台灣經濟上實行統制經濟政策。除了將日本人留下的企業大部分收歸公家經營,陳儀也接收其他原屬臺灣總督府與台灣軍的財產、設備,並拆裝分解,送往中國大陸給國民黨政府。還規定米、鹽、糖、煤油等 民生產品,由公家統一定價收購對酒、香菸、火柴等物品的專賣更是加強壟斷陳儀繼續將台灣殖民對待,甚至比起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原本期待祖國善 待的台灣人自此心碎

大戰戰敗之後,多數高層日本籍官員返回母國東瀛,使用閩南語(台灣話)或客家話的台灣本省漢人, 在多年日語教育下,幾乎不曉中文書寫,亦不能使用官話溝通;原有的日本高層職位,多改由中國大陸能通國語的外省人擔任

但是大陸官吏,素質低莠,貪污詐欺情事時傳,例如涉足不良場所、不守紀律,時與民眾衝突,更是常為媒體新聞所報導。而暫駐台灣的國軍毫無軍紀可言,多有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搶拐騙強姦婦女開槍謀殺等非法情事發生。此等缺點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官軍的高行政效率、紀律嚴明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本省人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

此外,國民黨為支應剿共戰爭所需,以隨意印刷通貨鈔票的方式從台灣強制徵買包括糧食與金屬在內的各種物資運往中國本土以襄助國共內戰,(後來的幣制改革中,1元新台幣換四萬舊台幣使台灣物質缺乏民生困苦工業、農業也出現巨幅倒退大量印製鈔票的結果,經濟上亦出現惡性通貨膨脹,物價一日三漲,民不聊生。致使台灣人對陳儀主掌的長官公署,民怨沸騰。

1947 年2月28臺北市大稻埕發生了一件專賣局官吏查緝私菸,卻莫名其妙槍殺旁觀民眾的二二八事件,引爆全島衝突。政府與民眾的衝突,引發島上各地本省人攻擊外省人,造成多起外省人的死亡,表面陳儀讓步,但陳儀暗中致電金陵方面,以「組織叛亂行為」、「叛國」、「對於奸黨亂徒須以武力消滅」、「有政治慾望之人士,高唱大台灣主義,冀達台人治台之目的。」為理由請求蔣介石緊急派兵前來台灣,以武力鎮壓解決

1947年3月 8南京調來國軍,從中國大陸登陸臺灣,對台灣人民眾展開了血腥的鎮壓。不計其數的台灣人在街頭被槍斃、毆殺,或被捕後遭虐殺受難者當中以議員、律師、醫生、教授等 高階知識分子為多,也不乏記者、企業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社會各界精英

1947 年3月22日,陳儀被國民黨三中全會撤職。5 月11日,陳儀改任國民政府顧問。5 月16日,陳儀的長官公署亦撤銷,改為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

被捕

1948 年8月6日,陳儀再被蔣介石委任為浙江省主席。次年元月,陳眼見局勢不利,嘗試策動其提拔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一同投降中國共產黨湯恩伯恐於蔣介石威勢遂將此事稟蔣,但湯懇求蔣放陳儀一條生路。

 1949 年2月,陳儀被免去省主席職,之後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台灣,陳儀到台灣後,「即對任何人不再發一言一語,終日如老僧入定。」[4]後囚禁於基隆,蔣侍從室主任林蔚勸他向蔣介石認錯,寫悔過書,蔣允許恢復其自由。但遭到陳儀凜然拒絕,說:「我有何錯?我無錯可認,他不高興,可以殺 我,我已年過半百,死得了。悔過書我不能寫。」林蔚說:「總得讓蔣先生下臺。」陳儀說:「下不下臺是他的事,我沒有要他把我抓起來。」

1950 年5月19日,蔣介石親下手諭紙條槍決可也」,指示台灣軍事法庭判決陳儀死刑。陳儀死前由福建共同推行過「新生活運動」的「五虎上將」蔣鼎文打理一切,6 月18日於台北市馬場町被槍決,抵刑場時,陳儀對行刑者說:「向我的頭部開槍!」便大步向前高呼:「人死,精神不死!」然後槍斃。

陳儀之妻為日本人,且兩人並無子嗣,故陳儀死後,由五弟陳錚收屍火葬,骨灰埋於今台北縣五股鄉,立碑曰:「陳公退素之墓」。當時,許多臺灣人誤以為,陳儀是因為二二八事件有負於臺灣,而被蔣介石所誅其實僅僅是因為其叛蔣,又意欲拉攏湯恩伯投共罷了

陳儀「伏法」後,湯恩伯「在其臺北三峽鄉寓所中,如喪考妣,終宵繞室徬徨,痛苦不堪,復在私宅堂屋設靈堂,一連自書輓幛多幅」

 

150px-Chen_Yi.jpg 陳儀:哀......投共不成

 

(從維基百科及youtube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WANG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